上海之春∣上海大学弦乐团巴赫勃兰登堡专场音乐会成功举行
2018年5月7日晚,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之春’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周系列音乐会”的第六场:“巴赫勃兰登堡专场音乐会”在音乐学院音乐厅顺利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上海大学弦乐团的师生,青年钢琴家杨东瑾老师,特邀嘉宾、我院兼任教授长笛赵晓峰老师共同倾情献演。上海大学弦乐团始建于2010年,由近40余名来自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目前,弦乐团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艺术总监、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夏小曹教授担任艺术指导,还有魏震、胡君、胡思思、谭雅冰等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共同指导和演出。上海大学弦乐团多次出国访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表演与教学结合、艺术与学术并重,业已成为上海大学弦乐团的独立品格。
昨晚,弦乐团先后演奏了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五首、第六首和第三首。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有六首。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严格的考证,这些作品是巴赫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的,1718年冬,巴赫曾到柏林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结束后大公向他发出邀约,让他送一些作品,因此,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挑选了六首最好的协奏曲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所需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至今仍是世界各大乐团的保留曲目。
巴赫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指的是大协奏曲,较之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乐曲结构和乐队规模都较小,大协奏曲可以说是古典协奏曲的早期形式,乐队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或“全奏部”,两部分轮流演奏,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形成对比,呼应和组合。
首先演出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首,D大调》便是一首大协奏曲。本曲的主奏部有钢琴、长笛和一把小提琴,分别由钢琴老师杨东瑾、长笛老师赵晓峰和小提琴老师谭雅冰担任独奏。协奏部则由上海大学弦乐团的成员担任,其中还有小提琴首席夏小曹老师和中提琴首席魏震老师。几位老师用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赢得了全场观众的不绝掌声。
第二个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首,降B大调》,通常被学者认为是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早的一首,它实际是一首为两把独奏中提琴所作的协奏曲。演出中,由魏震老师和谭雅冰老师担任中提琴独奏,由杨东瑾老师担任钢琴演奏。第三个作品是弦乐团的保留曲目,这个作品是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首,G大调。其实这一首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协奏曲,乐队的主奏与协奏并无区分,但各声部间仍作相互对话,互为呼应。此外,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特别短,只有两个和弦,且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几乎没有停顿。弦乐团的演奏一气呵成,在声量控制和情绪处理上也恰到好处,从细节到整体展现了巴赫音乐的和谐之美。
音乐会的最后,弦乐团全体师生为大家加演了海顿《小夜曲》。在两小节乐队轻巧欢快的拨奏后,谭雅冰老师演奏着主题旋律,从观众席中缓缓走出,赵晓峰老师以长笛呼应,随着夏小曹老师的加入,三种音色交织层叠,为今晚的音乐会勾勒了一个恬静、美妙的尾声。(文/温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