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应拥抱数字的转变

2020-10-12 11:19   来源: 互联网

帮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类型


采取诸如发放消费凭单等措施,支持文化旅游市场的复苏,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支持受这一流行病影响的小型和微型私营企业


加强新基础设施支持建设,通过新基础设施为文化消费升级提供硬件支持


62.png


记者:新冠肺炎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也很明显。


毛:文化消费高于服装、食品、住房和交通等基本生存消费,属于非必要消费。当消费可能带来潜在的流行病传播风险或限制居民收入增长时,文化消费是首当其冲的。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文化旅游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居民文化旅游消费支出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35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1%。在所有消费支出统计类别中,降幅最大,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和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下降了43.2%。第二季度,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略有回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下降35.7%,同比收窄至664元。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新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的迅速发展,包括在线游戏、短视频、现场视频、电子阅读、远程教育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中国的在线教育用户、在线医疗用户和远程办公用户分别达到3.81亿、2.76亿和1.99亿。今年上半年,实时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个人互联网应用增长最快的一年,用户数量达到3.09亿,比2020年3月增加了4430万。这个规模增长了167%。


 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1.7%。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第二,随着疫情被控制,文化旅游业会迎来补偿性消费。从关联性反应看,文旅行业的产业链一般要比制造业短,疫情对文旅行业最终需求的收缩变化比制造业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收缩小得多。人们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反弹有可能显著快于其他行业,由此对冲疫情冲击。数据显示,2020年"五一"小长假首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97亿元,接待游客2319.7万人,远超此前相关机构预期。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旅游热度继续不减,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记者:那么,如何帮助文化消费加速消费的复苏呢?


毛中根:当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国内疫情反弹风险加大。文化消费的恢复和发展要充分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既要不断加强监管,又要有序恢复景区运营。面对疫情影响,一是化危为机,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如将四川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优质文旅资源转化为线上数字渠道,大力发展文旅云消费,视频直播消费,VR/AR体验消费等。二,运用消费券等措施支持文化旅游市场复苏,消费券的发放要重点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小微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消费对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消费的"歌舞升平作用"3,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交通,智能导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个G基站建设,通过新型基础设施为文化消费升级提供硬件支撑。比如,发展无人驾驶服务,让更多没有驾照的老人,小孩到更多地方游玩,释放消费潜力。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