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似不像那黄瓜棚里的画理

2020-09-22 16:19   来源: 互联网

最近在浙江画廊展出的 "邱瑞祥 - 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是 20 世纪两位中国画大师作品中第一次 "相遇"。


齐白石的知识、智慧和幽默都在他的绘画中。而他的书名画的那些诗,有一首,可以做成一篇大文章。黄宾虹的绘画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的‘黑宾红’只是黄宾虹山水画中的一种风格,学会了画山水画,不能从‘黑’开始。"在我看来,所谓的画是在我小时候和祖父一起建的黄瓜棚里。……这是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小字集 "中的短词和感触,从齐白石到黄宾虹,从中国画笔墨和字形的关系,到中国画的核心,用纯白的素描记录了近几年的日常创作生活的心境和现实。其中一些章节是在" 报纸新闻 " 的特别栏目中选出的。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


齐白石关于 "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俗,不似欺世" 的论述,准确地阐述了中国画笔墨与形制的关系,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一观点在齐白石之前就已被提及,但将看似与不似之间的情趣如此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并以自己一生的实践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齐白石还是第一个。"太俗,不似欺世","似与非似" 的模糊概念得到了明确的界定,正如他的 "传承农物传人" 的绘画思想,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这是他不同凡响的地方,是前人所未闻过的。


大白菜蘑菇 " 齐白石北京画院藏品


最近,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 "喜欢" 和 "不喜欢" 使后一位学者误入歧途,只注重形式,只追求意义,这是非常无知的。

你去一个没有学会过加减乘除的小学生那里讲代数,讲结构,方程,怎么讲得通?一个人去学数学,跳到加减乘除,直接去学代数,好吗?齐白石的 "喜与不喜" 原则主要针对国画,而国画的学习方法必须像学数学一样,先学 "喜",再学 "不喜" 我觉得‘像与不像’就像数学中的代数题,要解决这道代数题,首先要学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像四则运算,是实数,而不是抽象代数。要得到代数的正确答案,可以把四原则运算的实数代入代数的虚数,这是‘表里不一’。画人,只停留在容貌特征上,画不出精神;画东西,看什么画什么,不知道选什么,不能用神仙的眼光看世界,没有高于生活的洞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你怎么去取悦人,除了庸俗,还有什么?不知道喜欢,只追求不喜欢,连事物的本源都不知道,胡说八道,除了欺世盗名,你怎么能解释抽象虚拟世界里的那些千变万化呢?


草虫秋海棠 " 齐白石北京画院藏品


经常有人怀疑齐白石的价值,认为他读书不够,学识不够,没有系统的理论,是这样吗?不是!齐白石的学识,他的智慧,他的幽默,都在他的画里。而他在画上的那些诗的标题,甚至是几个字,用一个,就可以做成一篇大文章。比如,"人骂我,我也骂人","题可不倒翁氏" 等,"能提供孩子把这瓮玩好,打倒胡夫扶快起来","头上眉毛面纱帽是黑的,虽无肝胆有官衔",都是大智慧,举世无双。孔子的《论语》并不是一部完整系统的著作,是他的学生记录了他和弟子的一些话,而且很多话都很直白有趣。老子说‘大道至简’,在我看来,齐白石能够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包括绘画)表达复杂深刻的东西,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大师的原因。


画得像农民种地


一个画家很勤奋,每天在家画画,他的画还能卖钱,这很好吗?"看起来很棒,但没什么。这就像一个农民每天都要在地里干活一样,他种植的食物也能以同样的价钱卖出去。画家和农民没有区别。如果你坚持区分高低,那么农民真的比画家更高尚,因为农民不能有画家,画家不能离开农民。这可以引用孔子的" 修身治国,安定世界 " 的原则。对农民来说,耕种土地是最基本的,这样人们就可以有食物和食物,比如自我修养,这比治理国家和安抚世界要好。没有农民种田,画家甚至不用吃东西,还谈什么魅力是生动的呢?


 


如今,有很多大画家并不担心自己的画能不能卖钱,因为他们是不愁吃喝的人,或者靠祖传的根据地生意,或者有其他相关职业,比如兼职教授,一级美术师,名演员,等等。有人说:"应该是这样,但实际上画家总是比农民优越。" 真的吗?对。这个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太多了,他们根本不需要像郑板桥,齐白石那样靠卖画过日子。但农民不行,别说土地遇到天灾人祸,粮食没有收成,就算收成卖不出去,他们也可能连粮食都吃不上。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有政府的帮助,但它经历了很多关卡,而且只要你卡住了,你可能就无名了 -- 只不过花名册上有你的名字,你实际上根本看不到一分钱。春节又到了,盼着钱的又要着急了。


不仅是农民和画家的事,在一些地方,所有与农民有关的人和事都很少讲道理。怎么办?没办法,我只能以‘菩萨’低眉顺势流泪。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可以不偷懒,不巧手。虽然我也在学画画,但还是改变不了农民的习惯。"绘画就像种地一样,按照" 一粒米,七担水 "的规矩。我天天干活,免得砚田口干舌燥。虽然" 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的辛勤劳动 ",但也乐在其中。有太多没人要的画,却没有没人要的食物。我把画画当成农场,虽然很有可能收成卖不出去,烂掉,但总比粮食欠收好。至少当你看着硕果累累的景象时,总有满满的希望。农民虽然经常经历失败,但他们从不失去信心,他们是最有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人,这是画家无法企及的。


如果钢笔和墨水可以量化的话


如果可以像烹饪一样教笔和墨水,用十三香的小龙虾来量化,那么美国学校就可以大量生产中国画大师,比如新东方培训师。钢笔和墨水虽然有点像烹饪,但它们不能像烹饪那样设定标准和量化。


做菜,首先要靠食材,再好的厨师,再好的厨艺,也要靠食材,食材才是主角。不管你是水牛,黄牛肉还是牦牛肉,都不比神户牛肉贵;一只熊爪,水煮,永远比一只百味鸡贵百倍以上。一道菜,再高端,也可以量化。主要材料是什么?剂量是多少?你用什么样的配件?多少钱?操作过程也可以描述,油温,火头,加工时间等等,都可以整理成食谱供人学习。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培养像新东方大厨一样的中国画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特别的成果。


黄宾虹的 " 浙江博物馆藏品


中国画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看上去很简单,但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做的。一支笔,一盘墨水,一张纸,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任何人都可以涂抹,但结果完全不同,有些有价值,有些是废纸。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材料是石头。古人把它堆起来,但我们今天不能复制它。原因是中国画的笔墨不能像一道菜那样量化公式,没有人能为一幅画设定生产标准,也没有科学的规则可遵循。相对而言,西方绘画比较简单,有一些相对统一的标准,光影、透视、色彩都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虽然早在 1600 多年前,顾开智就在 "画论"、"云台山志" 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绘画的要领和绘画流程,但至今还没有人能跟随他的脚步去处理一部世界名著。


幸运的是,我们不可能,否则就不会有中国画的新历史。幸运的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否则,我们的美术学院今天将不会培养中国画的硕士和博士,而是会直接大量生产黄宾虹和卢荣绍这样的大师。文街大师,这真是太可怕了!


齐白石 " 南瓜


黄瓜棚理论


起初我以为绘画只是绘画,后来我认为绘画就是绘画生活,但现在我认为绘画就是绘画。


在我看来,所谓的绘画真理,就在我小时候和祖父一起建造的黄瓜棚里。在这个黄瓜棚里,我的阴阳背靠、浓密的瘦、直、短、厚、轻、干、湿等等。从黄瓜棚的兴起到拆除,我们可以看到黄瓜生长的生命 -- 从虚弱到生机勃勃,从枯萎到枯萎,从腐烂的叶子和藤蔓,到最后的摇摆和死亡。而这个短暂的过程,难道不是生命的缩影吗?这难道不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吗?


中国画注重笔墨,但笔墨并不是中国画的全部,笔墨只是中国画的骨肉。一个人要想健康美丽,不仅需要一个对称的身材,而且需要一个富饶的身体,它只是外表上的一种健美。真正的美,来自内心,来自灵魂。虽然有一句谚语说,它是发自内心的,但外表并不美丽,人格魅力无穷无尽,从古到今,从未罕见。


黄宾虹的 " 西陵山水浙江博物馆藏品


那么,一幅画的灵魂是什么?是画的意境吗?这就是画的主题吗?是画的魅力吗?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说一幅好画,除了要有好的笔墨,还必须具备正向的主题,古老的意境,生动的这些条件呢?如果是,是不是像齐白石的 "人骂我,我骂人" 之类的好画?如果不是,那么像黄宾虹那样,画自然山川,哪里比较好呢?一幅画的笔墨,我们可以用书法的刻度来衡量,但一幅画的灵魂,我们如何去发现?在一幅没有高端题材,没有古老深邃,山沟沟背后没有或没有烟云的画作中,到底有没有灵魂?如果是的话,是高雅还是淫秽?这与画家的境界有关吗?是否与观者的境界有关?谁能说清楚?刚到新年,又是我的本命年,生出这么多疑问,是不是有点过时了?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