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春豪:别忘了印度错误判断和虚张声势的历史教训

2020-09-11 17:49   来源: 互联网

最近,中印之间的对抗再次升级,甚至印度军队的非法越境、射击和挑衅事件也打破了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没有枪战的平静,也增加了擦枪甚至军事冲突的风险。与此同时,"印度军队胜利"和"对中国的热战"的低语也在增加,这让人想起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前印度内战的喧嚣。事实上,从1959年的郎九事件到1962年中国对印度的反攻,再到1987年的边境冲突,印度的战略误判和军事冒险屡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印度不应该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要再误判和虚张声势,让"印度梦"的梦想破灭。


1599817825541274.jpg

其中一个教训是,印度绝不能误判国际形势对其有利,并希望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国际战略环境是印度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重要框架,也是印度在边境采取冒险和挑衅政策的重要考虑。两国边界争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印度试图利用非法的"MCMA红线"作为中印之间的官方边界。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瓦解,美印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遇到的巨大困难,印度的中印边境政策变得更加激进。


在当时的印度高级军事和政治领导人看来,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非常不利,相反,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美国和苏联相互竞争,国际环境非常有利。美国和西方舆论甚至称赞"印度抵制红色中国的扩张"。


这种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的边境风险承担政策,新德里认为"中国不会对印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然而,中印冲突后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放弃其领土主权,美国和苏联也不会向印度提供实质性支持,但将更多地利用印度作为军售市场。随后的许多材料还显示,美国在援助印度方面犹豫不决。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甚至在1962年10月23日认为"尼赫鲁在帝国主义、中立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摇摆不定。最近,它似乎更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


第二,印方绝不能低估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错误地把中国的忍让当成妥协。在过去几十年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上,中方始终致力于维护边界安宁,避免边界冲突。这种理性和克制表现在,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对印军的挑衅行为一贯保持克制(在很多情况下,从大局考虑,印军的挑衅行为并未显露出来),把前线部队脱离接触作为避免冲突的第一要务即使面对印军的蚕食挑衅,中国也尽量做到理性克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959年克山口事件后中国边防部队暂停巡逻,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印度工作等。


然而,印度政府认为中国对和解的诚意和容忍是软弱和和解的,认为中国不敢、不愿意、也不会反击印度的军事挑衅,这也是印度在边境推行"前沿政策"的合乎逻辑的前提,印度军队的战争恐吓行为,甚至授权前线部队开枪,最终证明是加剧误判和引发战争的危险行为。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1962年7月和8月印度和印度之间的军事对峙。由于中方的克制,印度军队的前哨没有"起飞"。印度舆论欢呼称,这是印度军队的胜利,称"只要印度军队下定决心,中国除了虚张声势之外,什么也不做。"印度政府命令军方"只有开枪时才开火。如果中国绝对危险,靠近它,它就可以开枪。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