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艺术教育的"美
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据统计,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过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加过艺术协会或兴趣团体,根据一项调查,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的第一项培训科目是艺术,大多数家长更喜欢选择艺术科目作为对子女的基本培训。
高考改革引入综合素质评价,艺术评价明确进入评估范围。教育部将高中生综合素质明确评价分为思想品德、学术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可以说,艺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涵盖了整个过程,艺术教育呈现出繁荣和发展的势头。
美术专业教育不断强调基本文化水平,加强通识教育。今年3月,教育部宣布了一项针对疫情的艺术考试新政策。这项政策是艺术考试政策的延续。去年十二月,教育部对艺术考试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主要思想是大幅度减少需要进行专业考试的艺术专业,全面提高对文化课程的要求,大幅减少有资格独立举办专业考试的学校数量。目前,除艺术专科学校外,只有30多所综合性高校具备独立考试专业考试的资格。
这一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高考的公平和公平,另一方面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高艺术人才的文化知识水平,艺术院校要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扎实的文化基础是艺术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艺术教育正在向全面普及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许多艺术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不开设专业课程,而是以艺术基础、人文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课,计算机和程序设计也成为一些学校的音乐、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事实上,许多艺术人才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甚至具有跨学科、非学术性背景.例如,电影"大鱼与秋海棠"是清华大学热动力专业的学生。流浪地球"的导演学过法律,获得雨果奖的作家郝景芳在物理学和经济学方面有跨学科的背景。
普通高等教育增加艺术课程,艺术教育面向公众。艺术在教育和创新思维开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随着学科的交叉整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今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191门,分布在152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为非艺术院校。非艺术院校越来越重视艺术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广泛开设艺术专业和跨学科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开设艺术选修课。
清华大学新亚学院开设了创意设计、智能工程等交叉专业,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工程设计双学位毕业生,中科院专门开设T。D.李科学艺术中心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试图让学生"睁大眼睛看纯设计",学会"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看待世界"。
艺术教育对人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与数学训练、物理训练和化学训练相比,艺术具有不同的脑训练位置和功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在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爱因斯坦的小提琴能达到专业水平。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写过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歌曲"旅行难"。袁隆平是一位耕种农田的院士,他认为拉小提琴是一种终生的爱好。
艺术为人们一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力。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无论他或她专门从事哪个学科,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都应该听音乐,不断阅读文学作品,偶尔也有机会欣赏雕刻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强调艺术教育的基础。正如艺术教育家吴冠中所说:"科学探索宇宙之谜、艺术探索情感之谜与神秘之谜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的道路,"把握艺术教育的"专业"与"通识",就是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路径"。我们不仅要培养有坚实文化基础的艺术人才,还要引导更多的人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创造世界之美。
关玲,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
实践教学应站在前沿
艺术人才的选拔需要一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人才。近年来,美术试题不断突破"常规",放弃工艺,探索灵气,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感性能力和综合素养。对音乐、舞蹈、音韵等艺术语言敏感、审美的学生,都是从学生出身阶段选择出来的,通过教学培养艺术创造力。
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培养艺术认知、技能习得和思维的最佳途径。目前,在艺术门类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除社会实践外,还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和特色项目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与培养内容密切相关。
比如作家专业观察实践。有一年秋天,我们坐车去香山,一个学生写到:柿子是红的。去了一周香山,他就改成了:柿子顺口溜地红。《小叮当》,不仅表现柿子变红,有时间历史,还为画面添加了声音元素。这是一种从观察和实践中衍生出来的艺术修辞。去年,为了创作脱贫攻坚题材的微电影,编剧们组队去云南一个寨子采风。回来后,有的同学会一开始不愿努力,后来借助村支部书致富,写得鲜活生动。村支部要求他种一亩地。他说:"不成就安木,我就种一分。"村支部说:"六分是什么?"他笑着摆摆手。"不,不,不,就一分。"讨价还价的场面很有趣。如果没有文体,学生不知道"一地"的概念,不能理解一个人从不愿意劳动到义务劳动的思想转变,就不会有生动的艺术表现。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艺术教育缺乏实践,那无疑是纸上谈兵。实践教学是通过艺术行动分阶段进行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训练,应分层次、科学地进行。
实践教学要注重专业交叉、团队合作、提高综合性和交互性。为了为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搭建一个平台,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电影学院组织学生拍摄和创作,中央戏剧学院举办毕业话剧,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毕业音乐会等。
中国传播大学每年组织初中生进行"联合实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完成项目规划,建立不同的团队,筹集和分配资金,分析实现创意的途径,制定可行的计划。在实际的课程和项目中,教学时间长,课堂被"翻转"。专注于创造性的讨论、问答、任务分解和接受,由学生直接推动进步和方向。
实践教学要站在艺术专业和技术的前列,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要与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和设备技术并驾齐驱,实践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加强前沿思维,克服创造中的细节困难,实践教学才能有效。
2018年,我们带领学生们创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派对,"52赫兹之鲸"。"在由舞蹈之美和音频构成的"海"中,环绕的场景带来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和视角。"艺术系师生创造性地综合了影视作品中的史料和典型场景,运用新技术完成了基于四边形的微型雕塑的记忆。巧妙地思考细节:冬天的白菜叶用米纸染色,用轻粘土做白菜心,然后根据实际生长的菜叶粘贴一片。这部作品参加了"伟大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历程的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实践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为社会服务,树立更广阔的视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现实观察是艺术教育的应有意义。在与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中国传播大学2020年春季在线课程"电视文艺晚会创作"通过八周的课程指导,制作了"青少年流行病--大学生在行动"主题云派对,全国有20多万学生在线观看。经过66个昼夜的努力,学生们以音乐、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展示了感人的事迹。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技巧的提高,也是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全面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承基
用美教育人,培养有文化的人。
艺术教育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以艺术为基础的审美教育使人们在艺术领域受到精神的洗礼和超越,从审美教育和美学的角度看,对艺术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有着深厚的美育传统,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教育能带来人们心灵深处的变化,即‘情深而文明,兴而化神,兴而辉煌’。
中国历史上的美育是一个贯穿个人和家庭的整体"教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重视人格教育和驯化的方法一直保留下来,"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愉悦感受"都是具体体现。比如,在个人层面,提倡"先礼后君子",将"礼"作为君子应有的风范和人格表征;在家庭层面,倡导诗礼教育可以培育良好家风;崇尚"美人与美,天下大同",世界的视野将以美为象征博古通今,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美学遗产中汲取养分,这意味着当代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艺,陶冶性情,更要在价值引领层面指向更广阔而深远的家天下目标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人文主义、开放性、包容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艺术教育、自然审美教育和社会美育都属于审美教育范畴,强调艺术教育的三个维度需要从另一个方面加以重视,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课堂艺术欣赏和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真谛。
同时,要按照现代学科体系,补齐艺术教育的哲学和文学短板。在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中,美学是哲学的第二梯队学科,但在大学的文艺类专业中也存在,分别称为哲学美学,文艺美学和艺术美学。
以间谍为主题的舞剧创作应以"结构"为基础,使人物站起来,根据专业特点,设置9个不同的专业人物,并反复验证其合理性。以与之相关的空间和标志性物体为"代码",推导人物的出现时间,确定情节的关键节点和趋势,理顺戏剧的逻辑。
舞剧通过舞蹈词汇与观众交流,让观众了解和接近作品。舞蹈不仅得到"舞蹈"和"美"的支撑,更有现实生活的支撑,优雅典雅,手与脚之间的舒适感。我们经常提醒演员们要注意情感是否真实,人物是否真实。有了真实的基础,观众才能感受到舞台上人物的活力。
2020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晨光歌"是本剧"玉光歌"的一段。它的美丽令人宽慰:一群上海女性穿着旗袍扇形炉子。这段时间的女子舞蹈似乎很简单,其实男女演员的整体素质都要求很高。动作不是追求极致的充实,而是在呼吸之间驱动肢体的自然流动。舞蹈动作应该在生命形态和舞蹈姿势、眼流和情绪放松之间保持平衡,达到七八分。为了找到这个"七八分",我们坐在长凳上,演员们在排练室里发呆,凉快,遮阳,刺绣,照镜子。经过长时间的熏蒸,让单纯的美在演员身上成长。
永垂不朽的无线电波"结束时,主人公李侠向兰芳告别后发出最后一封电报,这也是该剧创作的重点。我们充分利用了舞台的特点,26块移动板和上吊杆的水平吊索同时向舞台中心移动和收缩,形成了网状空间,这是李侠的巨大压力的隐喻。背光"冲出"了纵横交错的空间,象征着李侠内心坚定的信念和爱。在最后一封电报中,"再见,同志们,我想你们了,"一束光冲向观众,把视觉、听觉和情感的紧张推向了最好的部分。就在那一刻,无线电波还在继续,红脉在每个人的心中跳动。
多年的舞剧创作,对我们来说,感动和精神洗礼不仅是"李侠",也是一个人物。我们始终坚信,舞剧的创作应该从"人"开始,以戏剧为基础。创作者应该用角色代替自己,围绕角色和戏剧的核心安排舞蹈片段。
舞剧沙湾往事"以广东音乐家何三杰为基础,传达出强烈的家与乡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似乎与岭南街头的主角们生活在一起,与一群喜欢唱歌的年轻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在剧中人们的感情发自内心。结合岭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风格符号,在"雨打香蕉"和"种族龙族"中创作了"雨舞"和"龙族舞"。在变革、再现和强调的方式上,我们将戏剧与舞剧的音乐结构和"何氏三街"的情感结构叠加在一起,使舞剧的音乐结构和"何三洁"的情感结构以一种变化、再现和强调的方式相互叠加和呼应。